卵巢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单讲述小儿斜疝还有鞘膜积液还有Nu [复制链接]

1#

各位宝爸、宝妈、宝宝们好!我是小儿外科医生贾晋荣:

今天跟大家说说我们小儿外科最“广为人知”的疾病——“疝气”。

为什么说它最“广为人知”呢?

因为“疝气”这个名词实在是普及率够高——上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下至七、八岁的小朋友,大家经常挂嘴边的一个疾病名称;动不动还会来个“破圈”行动——前几年汽车圈的“氙气大灯”,隔三差五就变成“疝气大灯”了;托拼音输入法的福,很多文章中“搭讪”一词有时也能以“搭疝”的面目出现

我们平日里接待的病人家长,见面第一句话也常常是“大夫,我家孩子得了疝气要手术,医院有床位吗?……”

床位~~~

您瞧,这“疝气”一词的接受度还真是广泛不是?

不过熟归熟,“疝气”这一说法其实还是有点不够准确,充其量算是个小名儿、别号什么的,严格来讲,人家的尊号大名应该是“腹股沟斜疝”——这五个字一出,是不是瞬间感觉高大上了不少?

高大上!

当然,对于成人来说,“疝气”除了腹股沟斜疝之外,还有腹股沟直疝、股疝等,但对于儿童来说,疝气一般就可以与腹股沟斜疝划等号了,临床上患有腹股沟直疝的孩子……我反正这么多年是没见过。

一脸懵

Ok,闲言少叙,咱们这就来讲讲这个“腹股沟斜疝”到底是何方神圣——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是最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出生后即可发病。其特点有“四多”:婴幼儿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患儿比例可达15:1)、右侧多于左侧、单侧多于双侧(双侧发病者约占15%)。

注意了啊,划重点了啊,女孩也是可能患“疝气”的哦,经常有家长问我:“大夫,女孩也有疝气吗?”,当然有了,不过相对少见罢了,临床上所有收治的患儿中,女孩只占6%多一些。

理论和现实

那为啥右侧多于左侧?这里笔者留个扣子,咱们后面再说。

那为啥单侧多于双侧咧?我说大哥!单侧发病已经够衰了吧,还非得双侧?!双侧都发生疝气的情况,从概率上来讲也肯定比单侧要少见的啊~~~实在想不通的,可以参考小时候单元测试考1门满分和考2门满分的难易度对比……哦,哦,您是学霸啊,小时候每次考试都是双百,那当我没说。

学霸和学渣

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原因是啥呢?是因为患儿在生后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腔内脏器进入其中导致斜疝发病。如果鞘状突的开口比较小,脏器无法进入,只有腹腔内液体进入,那就是鞘膜积液(女孩的鞘状突称为“Nuck管”,所以女孩的“鞘膜积液”叫做“Nuck囊肿”)。

专业名词太多,什么“鞘状突”、腹压、Nuck管,说人话!

说人话

好吧,您就把肚子想象成一间大瓦房,房子墙角一左一右各有一条下水管道,男孩的下水道叫做“鞘状突”,女孩的下水道叫做“Nuck管”。正常情况下,孩子出生时,这两条“下水管道”就应该用砖头封死了,如果种种原因导致一条或者二条下水管道没有封死,那就发病了:

一左一右

如果下水管道开口比较大,房子里的“大物件”——肠管什么的能从“下水道”钻出去,那就是斜疝;如果下水道开口小,大物件钻不出去,只能漏出点水去,那就是鞘膜积液(对于女孩子,这叫做Nuck囊肿)——

哎呀,瞧瞧,原本说好的是讲“疝气”,没想到咱一口气讲了三种病——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Nuck囊肿!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成就感满满啊~~~~

成就满满

换句话,对于儿童来说,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可以说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

鞘膜积液和Nuck囊肿就更好说了,是同一种疾病在男孩子和女孩子身上的不同名称而已。什么什么?为啥要起不同名称?……呃……让我们从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不同写法为出发点,来好好掰扯掰扯……

高深学问

列位又说了,这房子设计的,既然怕里面的物件啊、水啊什么的漏出去,当时你就不应该设计那两条下水道啊,你压根就不建造这个东西,以后就不会得什么斜疝、鞘膜积液、Nuck囊肿了呗!

说得好,但问题这下水道挖不挖它不由咱呀!

我命由碗不由俺

男孩子胚胎时期的睾丸“兄弟”(一左一右,所以是“兄弟”)、,要从腹腔附近穿过腹股沟管到阴囊去,在这过程中修了两条“下水道”陪着这哥俩儿一块行动;

女孩呢?女孩子胚胎时期的子宫圆韧带“姐妹”(也是一左一右,所以是“姐妹”)也要穿过腹股沟管,所以也要修两条“下水道”陪着。

等这俩小祖宗们忙完了,到达地点了,再把“下水道”堵住完事儿——都是领导啊,反正不用他们/她们操心,万一没堵瓷实——那就发病了。

还得强调一下啊,睾丸和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的时候,可不是穿过那个“下水道”啊,人家身份高,不干这纡尊降贵的事,这“下水道”只是沿途摆的排场而已,撑撑门面,人家走的地方是“下水道”的后外侧——跟皇帝出巡时后面跟两排人,举着金瓜钺斧朝天蹬的意思差不多。

严肃集合严肃场面

大家看到这儿什么感觉?挠头了没?郁闷了没?想不通了没?嘿嘿,这就叫性格,叫个性,叫另类,叫……按我们太原话,这叫“阁僚”!

真实场景

其中,男孩右侧睾丸更加个性,下降的时候比左面的要晚,所以右侧的“下水道”(鞘状突)闭合较迟,导致右侧斜疝/鞘膜积液更容易发生,这就是前面所说,右侧比左侧多见的根源了。

低调内涵

如果您耐着性子看到这儿了,同时说书人……啊不,笔者我讲的东西您也大概齐地理解了个七七八八,那么恭喜您,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Nuck囊肿的发病机理您基本上是明白啦!一个字,牛!(洒家自己到现在都还没领悟呢,不知道你是咋理解的……)

开悟!

咳咳,列位睡着的可以醒醒了,鄙人现在准备说点有意思的了:嗯,前面叽里咕噜讲了这么多,估计您十成里面一成也没弄懂,这就好办了……啊不,那我就说点好理解的呗,说说斜疝、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这个是眼睛能看到的,一上图片大家就明白了……

示意图,点到为止

各位看官理解一下哈,我发的图片一个个都奔着下三路去的,这个这个……发了也要被河蟹不是。

焦虑

嗯,发个教科书上的图解意思意思,理解万岁!

严肃图片

腹股沟斜疝的典型表现是:腹股沟区光滑、稍高起的局限性柔软包块,有时可以延伸至阴囊。

且慢,请不要跟我说你不知道腹股沟在哪里。腹股沟,顾名思义,就是腹部和大腿之间的“沟”,俗话所说的“大腿根”,约莫就是那个地方了。(备注:大腿,古人称之为“股”,对喽,就是刘备说的“髀肉复生”里的股……怎么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

腹股沟

腹股沟斜疝发作时,在腹股沟稍上方的位置会出现一个包块,大小不等,一般包块直径在2~3cm,当然也有比较大的。男孩子斜疝发作时肿块常会延伸至阴囊内。

各位请注意我的用词,是“延伸”,也就是说阴囊内的包块是从别的地方过来的,而不是阴囊里本身出现的。包块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我们上面说的“大瓦房”里面了——也就是腹腔内。

包块的本体(为什么说本体??搞得好像在看JOJO漫画一样,莫非还有替身?)一般是腹腔内的肠管、网膜,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有可能是输卵管和卵巢……总之都是重要的东东啦。

都是本体

斜疝、鞘膜积液大多在婴幼儿的时期就会第一次出现,一般在小儿哭闹、排便用力时,包块就突出来了,或者说原来的包块变大了;在安静或入睡后肿块变小或者自行还纳消失。

这里请再注意一下我的用词——“还纳”,还纳到哪里去了?当然是回腹腔里面去了啊

葱铭五笔

Sometimes有经验的家长——往往是上点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人家吃过的盐比咱吃过的米都多,当然经验也多了!)——在发现孩子腹股沟区出现肿物的时候,会及时将肿物按压还纳,也就是说吧突出来的肿物推压回腹腔内了,推压的时候可听到“咕咕”的气过水声,所以民间俗称“疝气”。

经验经验

这里说一下,把突出来的肿物及时复位是必要的。

大家还记得肿物是通过什么途径突出来的吗?

3,2,1,Bingo!说得对,是从那个“下水道”出来的,学名叫做鞘状突,而在它里面有东西的时候,鞘状突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疝囊(你有完没完,绰号诨名一个接一个来啊!)

都是套路

如果肿物长时间不能还纳入腹,那么疝囊的开口处可能水肿,或者在周围组织的挤压下导致突出来的肿物不能还纳了。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上面我们提到了,这个肿物的本体不是肠管就是卵巢什么的,都是身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一旦受到挤压后很有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严重的时候还能导致肠管、卵巢等组织的坏死——如果大家也不好理解的话,回想一下网上经常提到的某位小朋友在手指头上缠了一根线,最后导致指头发黑、甚至截肢的惨痛事例,情况是一样一样的啊,而且后果比这个还要严重,是有可能要命滴!(敲黑板!)

千万别看

所以对于患有斜疝的孩子来说,如果肿块突出后很容易还纳或者短时间内就自己还纳了,那么没事;如果肿物长时间不能自己还纳,小婴儿(还不会说话)出现烦躁、哭闹,大一些的孩子说肿物局部越来越痛了,那么家长需要引起警惕了。

肿物突出后不能还纳,这一现象称为“斜疝嵌顿”,又称为“钳闭性腹股沟疝”。对于成人,疝钳闭4小时就有可能发生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在儿童,进展慢得多,但一般也不要超过12小时,建议家长一旦发现有“斜疝嵌顿”,突出肿物医院就诊,让医生来做病情的评估与进一步处置。

遇到这种情况,嵌顿12小时以内的,医生多会尝试手法复位,如果能复位成功,一般就不要紧了,一段时间之后择期手术;如果手法复位失败,就需要急诊手术了。

手术

刚才说得血里胡擦的,大家估计都心情沉重了,咱们停一下,换个轻松的主题说一下哈:

放轻松

鞘膜积液/Nuck囊肿

如果是这个问题,那就不要紧了。因为“下水道”里面都是“大瓦房”里面的水——腹腔的内液体,要不怎么要“积液”、“囊肿”呢?“液”啊“囊”啊的,一听就知道是跟水有关系的嘛,既然是液体,那就不可能“嵌顿”,所以一般也不会有什么紧急情况的啦。

不着急

具体表现就是:腹股沟区或者阴囊内可见包块,包块大小可以有变化,一般没有疼痛感,特征是“透光试验阳性”——就是说用手电照射囊肿的时候,囊肿会呈现红彤彤的颜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暗室里用手电照气球的场景……算了,豁出去了,上个真实图片吧~~~打好马赛克,不要被和谐,太上老君保佑,阿门!

透光试验阳性

反之,如果是斜疝的话,因为肿块内有突出的肠管等,用手电照射肿块时,可能看到阴影或者发现透光明显减低,就是“透光试验阴性”了

最后,说一下这几种病的治疗……

什么什么?您已经忘了是哪几种病了?唉,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

天然去雕饰

再说一遍啊,我们说的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鞘膜积液、小儿Nuck囊肿这三种病啊。

谆谆教导

一般来说,虽然这三种病大多在孩子很小时(生后几个月,甚至生后几天)就会发病,但是临床上,我们一般都建议观察一段时间。具体来说,就是1岁之内,可以先观察,不需特殊处置。因为1岁之内的孩子,还是有可能自愈的——也就是说那个“下水道”还是有可能自己封闭起来的;如果1岁以后不再发作了,肿物不再突出了,囊肿也消失了,那就不用管它了。

如果1岁之后,腹股沟区或者阴囊内还是有肿物突出或者液体积聚,那就得手术了,手术是根治斜疝/鞘膜积液/Nuck囊肿的唯一方法

严肃认真

至于手术的方法,也比较简单——

治疗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治疗鞘膜积液/Nuck囊肿——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名字不同,其实就是同一种术式啦;

喵的

也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疝囊/鞘状突的结扎,下面放一个腹腔镜下未闭合鞘状突的图片(估计你们也看不懂……)

不用看了,看就是不懂

Ok,以上就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Nuck囊肿)的简单介绍,为了写这四千余字,俺可是博览群书、广征博引、引经据典、典章文物、物是人非、胡言乱语……绞尽了最后一点脑汁,阵亡了最后一个脑细胞,唯望诸位客官满意为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