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以后,阳光越来越灿烂了,椰风、海滩、日光浴,想必是很多人首选的休闲度假元素,当我们尽情享受阳光的同时,紫外线开始在我们脸上上色,进行户外运动时我们也要注意防晒。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离不开阳光。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统计得出南北半球死亡率最低的时间段都是夏天。研究人员推测,这和阳光充足有一定关联。曾经,日光浴一度是被追捧的休闲方式。但经历某些惨痛的教训之后,阳光对皮肤有害的一面逐渐被大家认识。那么,本期就一起来看看阳光与你的皮肤,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度假游泳竟致身体大面积灼伤
5月初,医院皮肤科主任陶承军接诊了一位从海南旅游回来的林女士,其后背和四肢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肿、脱皮、脱屑,全身灼伤达到60%。
“我一直在水下游泳,居然还晒得这么严重。”刚从海南旅游回来的林女士说,自己游泳后过了2小时就出现红斑了,第二天背部、手臂大面积发生红斑、肿胀,第三天就赶回杭州了,但现在疼得要吃止痛药。
“游泳几小时?没有补涂防晒霜吗?”
“那天没有擦防晒霜,我想擦了游泳也会掉,而且水不是本身可以起到防晒隔离作用吗?”心大的林女士自己开了个脑洞。
“水没有防晒作用,水是完全透光的,它只能麻痹皮肤,起到一定的镇定冷却作用,但海南这个季节可见光和紫外线强度都很高,你的晒伤一方面是因为可见光热度灼伤,另一方面则是紫外线中波UVB导致。”
陶承军表示,每年都有晒伤的人,但这么大面积的并不多,他给林女士开了内服外敷的药,嘱咐她千万不要去抓——脱皮处如果主动撕破,会延长恢复时间;而红肿褪去后,晒伤的部位肯定会有一定程度色素沉着,坚持用外擦药会改善症状,但最快也要三个月才能恢复了。
阳光“亦敌亦友”平衡处之呵护健康
所谓“彼之蜜糖,汝之砒霜”!拿与皮肤关系最大的紫外线来说,虽然都是紫外线,但波段不同,对皮肤的作用也不同。某些波段可以导致皮肤病,如皮肤晒伤、晒黑、老化、光过敏、致癌等。而另一些波段不但不致病,反而可以治病。
阳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含有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线、Y射线,还有二次宇宙射线。其中,不同种类的电磁波,甚至是同一种电磁波的不同波段,对皮肤的作用都不尽相同。这造就了日光与皮肤“亦敌亦友”的关系。
“晒晒就见老”
晒黑“元凶”
到了夏天,女生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晒黑!晒黑!晒黑!而晒黑的“元凶”非紫外线莫属了。当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肌肤就会迅速进入自我防护状态,通过激活酪氨酸酶,产生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用来抵御紫外线对皮肤细胞的伤害,但同时也会加深肌肤色泽,令很多信奉“一白遮百丑”的爱美人士“闻晒色变”。并且,一些大家常见的色斑,比如雀斑、黄褐斑等,也会因日晒而促发或者加重。
变老“帮凶”
除了晒黑,在变老这件事上,日光辐射也起到了“助攻”的作用。紫外线会破坏皮肤的保湿能力,损伤胶原纤维。长期发展下去,皮肤就会老化、松弛、粗糙、皱纹变多。因此,从我们被阳光照射开始,皮肤就启动了“光老化”的进程。也就是说,连小婴儿都在经历“光老化”。
促炎“高手”
阳光还可以引发皮肤过敏,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等,常常伴有很强烈的瘙痒,比如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可以诱发日光致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一些具有光敏性的药物(降糖药、四环素等)和食物(灰菜、小白菜、菠菜等),还与个人的精神状态、地区环境、季节、日时等有关。
或致皮肤癌
紫外线还可以通过损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最严重的皮肤肿瘤——黑色素瘤的发生就与阳光有一定相关性。据研究,一个人一生累积的日照强度与黑素瘤的发生概率直接相关。平均每年接受日照强度每增加10%,男性患黑素瘤的概率就增加19%,女性则增加16%。而对于非黑色素瘤的皮肤癌,也已证实紫外线照射的累积量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波段的紫外线都会导致癌症。目前发现,波长为nm—nm的紫外线只会导致皮肤晒黑,而真正致癌的波段在nm—nm。
孩子们对这种疾病尤其敏感。阳光中的UVA和UVB可能会损伤DNA,引发癌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估计,仅仅在7年,美国就增加了万新的皮肤癌病例和0名死亡病例。在英国,皮肤癌也成为增速最快的癌症类别。甚至可以把皮肤癌定义为“生活方式癌”,因为这和人们越来越多的进行日光浴,过量饮酒等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晒晒身体好”
力量源泉
阳光给予我们身体力量。紫外线会促进维生素D3的生成,而维生素D3会增强免疫系统,并且在身体很多新陈代谢的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症、感冒和各种炎症等。因此,波士顿大学的霍立科教授说:“身体通过紫外线产生的维生素D3,是太阳送给人类的最大礼物。”
快乐“发动机”
阳光会通过我们的眼睛直接对大脑产生作用,帮助我们产生和维持昼夜节律,并通过刺激松果体来参与调节人体中各种激素的分泌。当日照仅仅1秒钟时,松果体就能马上中止生产使人发困和沮丧的激素,大脑变得清醒。在日照10秒钟时,肾上腺素就开始分泌,使人精力充沛。日照1分钟后,性激素开始分泌,赋予人们美好的感觉。日照2分钟后,心脏加速跳动,呼吸加快,血压上升,新陈代谢加强,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开始更好地运转。日照3分钟后,我们的身体充满活力快乐激素,感情变得丰富,工作起来兴致盎然,你会希望拥抱整个世界。
治病“良药”
虽然阳光可以导致很多皮肤病,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发现,日光也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病。在过去的40年中,光疗,也就是用人工紫外线的某一波段(窄谱中波紫外线)进行照射,已经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窄谱中波紫外线可以抑制DNA的合成,因此可以针对银屑病的“始作俑者”——过度增殖的表皮细胞进行治疗。诱导抑癌基因的产生,预防光致癌作用。又因为具有免疫抑制的功能,还被广泛应用在炎症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皮肤淋巴瘤的治疗中。并且,日光还可以调节血压,帮助心脏更好地工作;降低胆固醇和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症;还是止痛良药,被用来缓解各种疾病造成的疼痛。
有研究发现,在光照时间长的地区,皮肤癌发病较高,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发病反而较低。
美丽“魔法”
和煦的阳光会使我们变得美丽。由于日光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和钙的吸收,发根变得更强壮了,我们的头发变得更浓密、更有光泽了。日光还通过视觉神经对松果体产生一种积极作用。因此,我们的眼睛会得到一种美妙的光泽,同时视力也会增强。在日光的照耀下,新陈代谢也会得到促进,胃的供血情况会变得更好,卡路里消耗量增加,帮助我们保持身材苗条健美。皮肤的供血也会由于阳光的照射而变得更好,看上去更加健康、红润。
小贴士
很多皮肤问题都与日光有关,防晒对于皮肤健康美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累积的。也就是说,每接受一次没有防护的日光照射,就向衰老走近了一步。所以防晒一定要尽早,小孩就应该开始防晒。防晒没有季节性,要“时时防”,让紫外线没有可乘之机。
中国文化讲究“和”,即平衡。而这点也正是维系皮肤健康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其实健康就是“和”,内部各系统器官以及内部与外部环境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即为健康。放到处理皮肤与阳光的关系中,就是既不能因为怕晒黑、怕变老、怕致癌而大门不出,完全拒绝阳光,也不能因为阳光有各种好处就天天在户外日光浴。
健康课堂
晒太阳有讲究
阳光又对我们的健康如此重要,我们需要晒太阳来补充能量、强健体格、疗愈自己。那么如何能有效地晒太阳,让我们既可以从中吸收到“营养”,又不致被其所伤呢?主要讲究两点:时机和时间。
科学研究表明,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阳光对人体的作用不同。
6时至9时:阳光含有大量使人感到温暖的红外线,对皮肤有益,是在户外进行锻炼的好时机。
9时至12时:这是日光浴的最好时机。有益的紫外线A会使皮肤很快晒成褐色,而不是黑色。
12时至16时:不要晒太阳。这段时间里,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B的含量最高。这时阳光的伤害远大于它的益处。
16时至19时:把皮肤晒成褐色的紫外线A比例又高了。这时去晒太阳会增加体内的维生素D。
时间方面,晒太阳与吃药有剂量要求一样,也要适度。每天晒30—60分钟太阳,是身体和心灵的长生不老药。但让紫外线直接照射3个小时,会使日光的积极作用转向反面。
温馨提示
户外工作如何防晒
这几个月来,陈伯饱受脸部伤口久久不愈的困扰。半年前他的左边颧骨部位长了一个小疙瘩,不疼不痒,他也就没有怎么理会,可两个月后,小疙瘩慢慢长大了,还破了皮,每天往外一点点地渗着黄水。每过几天,伤口会结一层痂,但再过几天痂掉了,又有黄水渗出。周而复始,伤口一直没有愈合。
陈伯终于坐不住了,他来到广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当即决定让他做一个病理活检,看是否能排除皮肤肿瘤。
一周后,病理报告证实了医生的怀疑:陈伯患了一种叫基底细胞癌的皮肤癌。
无独有偶,来自江门农村的林阿婆,她的病情更严重:右额角上一个鸡蛋大小像火山口一样周围隆起、中央坏死的巨大溃疡,深可见骨,疼痛难忍,流着吓人的脓血。经过病理活检证实,她患的是生长速度更快、恶性程度更高、容易发生转移的鳞状细胞癌。
广医院皮肤科主任翁智胜分析,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过度的日晒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这次发病的陈伯,尽管长期生活在日晒充沛的广州,却总认为防晒是年轻爱美的女孩子的事,从不打伞、戴帽子挡太阳,更别提涂防晒霜了;林婆婆更是头顶烈日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这都是他们发病的主要原因。”
“预防皮肤癌,千万要做好防晒工作!”翁智胜提醒,如果脸上、手上甚至身上出现不明原因、久不愈合的糜烂、溃疡,或是表面粗糙、易出血的不明肿物,不要拖延,医院就诊。
经常接受日晒的户外从业人员,最好戴帽,也不要穿让皮肤大量裸露在外的短衣短裤,如果长期在户外的话,每隔2—3小时就应补涂一次防晒霜。除了面部,颈部和手部的防晒也非常重要,因为两者都属于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部位,非常容易形成光老化。眼周和唇部的防晒也很重要,需要选择专用防晒霜。
本版文字综合人民网、健康中国、羊城晚报、杭州网、中国网、人民网、39健康网等媒体报道
本文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