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卵巢静脉血栓不容忽视的产后并发症前期病 [复制链接]

1#
中国有句流传已久的老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形容神医的词“药到病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反差极大的说法呢?我认为除了不同疾病本身固有的特性之外,很多时候治疗能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准确找到了病因并予以正确的治疗。诊断明确,治疗得当,许多时候是完全可以做到“药到病除”的;而不少所谓“病去如抽丝”的病例,或许只是诊治方法缺乏针对性,最后只是依靠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慢慢恢复。在上期的病例中,患者左侧的附件区发现了一个非均质性的包块,很多超人小伙伴们都考虑的是“炎症”、”脓肿”之类的疾病,这其实是非常正常且正确的思路,毕竟提到发热,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感染性疾病。我当时看到这个病灶时的第一反应同样考虑的是炎性病变:1、毕竟能与左侧卵巢毗邻的,主要就是输卵管了,而病灶形态迂曲呈条索状似乎也指向输卵管的可能;2、病灶内血流较丰富,但其间又有不少极低回声里面没有血流信号,貌似也很符合炎性病变伴周边脓肿形成的超声表现(如下图所示);3、左侧卵巢的增大似乎也佐证了炎性改变的可能;4、输卵管积脓的病人由于抗生素能够到达并起作用的剂量有限,往往效果不甚理想,这似乎也能解释患者为什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然而对于这个判断我的心里却还是有疑惑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的症状与超声表现不匹配:在我的印象中,能够引起患者这样持续高热的感染必然是很严重的,脓肿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放一张典型的输卵管积脓图养养眼(非本病例)

另一个疑点就是病灶里面回声太乱了,和我们平时看到增粗的输卵管似乎也有一丢丢区别?那么,如果这不是输卵管,又会是什么呢?我带着疑惑继续多切面扫查,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原来这个病灶并不是在子宫与卵巢之间迂曲走行,而是向上方继续走行。有古怪!这时候浅表探头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果断换成大探头一探究竟: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条索状低回声下端位于左侧卵巢旁,在腰肌前方向内、上方走行到左肾下极附近,虽然最后因肠气干扰分辨不清其与左肾静脉的关系,不过这已经给我们足够的提示了:能够满足这种走行条件的,应该只有它了!

是的,它就是卵巢静脉:起自双侧卵巢并向上走行,右侧卵巢静脉在右肾静脉下方直接汇入下腔静脉,而左侧卵巢静脉则是汇入左肾静脉。

附:患者的腹部CT

病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

“左侧卵巢静脉迂曲、增宽,其内可见低回声填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到这里,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左侧卵巢静脉血栓。

超声诊断虽然已经明确,但其实大家心里都还是存疑的:下肢静脉血栓见得多了,也没听说引起了谁发烧了,这区区一个卵巢静脉血栓,真的会引起这样的持续高热吗?

经过审慎评估及心血管内科会诊后,当日中午临床给患者进行了抗凝治疗。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三、四个小时之后就接到了病房的反馈:困扰患者近一周的高热退了!随后的两天里,患者体温经历了两三次小的波动(最高也就38°),之后就彻底恢复正常了。

一个月之后患者再来复查时,原本明显增粗的卵巢静脉已经明显变细,只能隐约看见了:

那么,为什么卵巢静脉血栓会引起如此高热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相关文献:

卵巢静脉血栓,也称为“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ovarianveinthrombo-phlebitis,OVT)”,属于“脓*性盆腔血栓性静脉炎”范畴,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产褥期且常在产后10日内发病。近期文献报道OVT的发病率约为1/~1/,其中约80%~90%见于右侧(本病例为更罕见的左侧发病)。OVT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以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有些则可以表现为高热、寒战、心率呼吸过速等。单纯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于OVT患者的效果往往不好,需要结合抗凝治疗。

OVT如能及时诊断并接受针对性治疗,预后一般很好。但由于这个病较为罕见,有可能因为对它不够了解而造成误诊,若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下腔静脉血栓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它的发病特点,对于产后反复高热,且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到OVT的可能。过去这个病往往是通过CT或CT增强进行诊断,但通过本病例,我觉得超声应该也可以对OVT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减少患者的放射暴露。

愿我们影像科室能成为临床的慧眼,使“药到病除”成为一种常态!

PS:过去我们对卵巢静脉的了解较少,但随着我们对它了解的增多,越来越发现它也是个能够不声不响偷偷惹事的主:除了卵巢静脉血栓导致高热,还可以发生静脉曲张引起慢性腹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卵巢静脉曲张,容易被忽视的慢性腹痛》

————写文不易,目前俺偶尔会接点活发些非超声专业的内容赚个茶水钱,如果您能够赏脸看一下也是对俺的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