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子腹痛,取出75cm卵巢肿块,里面长满头发闪电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病例太惊人了!

23岁的聂女士总是觉得腹痛,去医院检查,却发现卵巢里有一个7.5cm的肿块……

这可把她吓了一大跳!

不会是得了癌症吧?

心急如焚的聂女士接受了手术,结果,医生从她的卵巢中取出了一个“畸胎瘤”,打开这个肿块,里面是大量毛发、脂肪、牙齿、骨骼、皮肤等组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源于网络,慎点)

惊叹之余,我也不禁为秃头一族暗暗惋惜,人家卵巢里都能有这么多“头发”,平时用那么多防脱洗发水、防脱精华、育发精油,却丝毫不见效。

对于不少女性来说,光是想象卵巢里面长满了牙齿、头发就浑身起满了鸡皮疙瘩。

那畸胎瘤到底是什么?会恶变吗?怎么查?下面就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畸胎瘤,是怀在肚子里的怪胎吗?

一听“畸胎瘤”这名字,会有人疑惑——这是不是因为怀孕来的?

.

其实,畸胎瘤并不是在肚子里面的怪胎,而一种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它里面可能有各种奇怪的东西,比如油脂、头发、骨质、牙齿……

它经常发生于卵巢中,也可发生于男性睾丸、腹膜、纵膈、头颈部、胎儿骶尾部等多个部位。

《长江七号》的演员徐娇就曾经患胸腔纵膈畸胎瘤。

图片来源微博

畸胎瘤的病理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基因调控、分化微环境等多个方面,至今仍在探索阶段。

畸胎瘤还分几分熟?

其实,这里说的成熟与否是指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可以将畸胎瘤分为成熟畸胎瘤和未成熟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占卵巢畸胎瘤的95%,以20-40岁年龄多发,是一种良性病变。

未成熟畸胎瘤仅仅占卵巢畸胎瘤的1%-3%,多见于11-19岁的年轻患者,是一种恶性肿瘤,有转移的风险。

畸胎瘤,不见得能察觉

不论是成熟畸胎瘤还是未成熟畸胎瘤,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默默无闻地藏在卵巢中,谋划着一番大事。

也就是说,有了畸胎瘤也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它们多在体检时通过妇科查体、超声、MRI、CT等检查发现。

因为它装了这么多“宝贝”,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气球,导致重心不稳,所以很容易发生蒂扭转(此时卵巢的血供被中断),进而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卵巢坏死等症状。

除此之外,腹腔压力增大也可能导致囊肿破裂,出现腹痛、内出血、休克等情况。

发现畸胎瘤,就要端了它?

“医生,能不能保守治疗?”

的确,当我们发现自己患病时,第一选择总想保守治疗。可畸胎瘤长出来就不会凭空消失,药物对它没辙,非得手术治疗不可。

研究表明,病变直径超过5cm就需要手术治疗。

但也有专家表示,如果畸胎瘤过小,根部脂肪样组织尚未发展为完整囊性肿瘤,此时手术不易切除干净。所以当病灶过小,可定期监测囊肿变化情况。

手术多采用腹腔镜进行,创伤小,恢复快。

而且大多数畸胎瘤多为良性,手术也以囊肿剥除为主,尽量保持卵巢的正常组织结构,仅在怀疑未成熟畸胎瘤、良性畸胎瘤恶变,或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者才会切除患侧附件。

如果是未成熟畸胎瘤,就是恶性畸胎瘤,可能还要加上化疗!

我没有症状,还需要切吗?

需要切除。

如果还不能坚定你的心,那我再给你几个理由。

首先发生在卵巢的畸胎瘤,如果过大压迫到卵巢组织,可能影响卵巢功能,甚至在妊娠后威胁到宝宝的安全;

其次,良性畸胎瘤也有恶变的可能性;而良恶性的鉴别,最终还要依靠术中、术后病理检查,光靠辅助检查还不能百分百确定。即便是良性,仍不排除日后恶变的可能。为了避免踩雷,及早手术才是明智之选。

当妊娠撞上畸胎瘤,何去何从?

在妊娠12周之前,手术治疗易引起流产,可以观察为主;

在妊娠16-22周,趁子宫还不是很大,妊娠情况稳定的时候,可行囊肿剥除手术;

在妊娠22周之后,尽可能等到胎儿成熟,于分娩后处理卵巢问题。

但不论哪一个时期,一旦发生畸胎瘤蒂扭转、破裂、怀疑恶性可能,均需要立马手术治疗。

小结

看完这畸胎瘤病例,手中的饭是吃不下去了……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它的发生吗?还真没有。

我们能做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于未知的疾病,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非常不错了。

参考资料:

[1]李凯.畸胎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05):55-56.

[2]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王虹.超声在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意义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4(17):-.

[4]王丹波,马悦.卵巢畸胎瘤复发相关因素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2(11):-.

[5]郎景和.妊娠合并肿瘤的处理策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0):-.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DZ)

本文首发: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本文作者:布丁

责任编辑:唐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